「我細漢時就愛騎摩托車,沒事到處繞,大漢後做漁夫,大西洋太平洋跑透透,現在西北漁場開蟹船,逐浪逍遙真歡喜。」在萬里捕蟹人中、以陽光酷帥造型獨樹一幟的陳恆皇,開朗、活力,完全看不出已入花甲之年的資深漁人!
家中數代都是漁夫,飆風少年再意氣風發,高中畢業後也按例登上自家漁船,從事拖網漁業。那時玩心重,「海裡魚很多,但我捕魚技術不好啦,呵呵。」直到廿六歲,他決定南下,加入高雄的遠洋船隊,學習延繩釣,開始追逐鮪魚的海上生涯。
從北大西洋到南太平洋,航跡遍布南北半球,出海一趟就是一兩年,與鮪魚纏鬥難度高,但他不以為意,「卡辛苦的是船到高緯度地區,浪真的很大很凶猛!」好在漁人血統純正,不會暈船、平衡感好、不畏辛苦、願學肯做,茁壯成長為一名優秀出色的鮪釣漁夫。
不過命運總有巧安排,他三十六歲,在現在都算晚婚的階段,浪子返鄉,回到北海岸,因為娶了美嬌娘。「老婆說,寧可過窮日子,也不要兩年才能見到一次面。」陳恆皇於是與弟弟一起買了新漁船,轉從事當時正興起的專業捕蟹業。
*上圖提及的西北漁場,可點此看詳細說明
雖沒捕過螃蟹,但籠具漁法的施作跟延繩釣概念差不多,只是魚繩尾端改放誘餌籠。他向漁夫前輩請教操作細節,便從基隆嶼附近海域開始試捕。
「以前沒有圓型蟹籠,卡早一點是用玲仔(底刺網),我那時則用四方型(當時養雞用)或半圓型(現捕赤鱆魚)的鐵籠,同樣有一個開口,吊一個魚餌(炸彈魚),吸引螃蟹游進去,但鐵籠沈重、不好操作,一艘船載不了幾個,收獲也有限。」
到民國八十四年前後,萬里漁夫從韓國漁夫使用的圓型蟹籠得到靈感,將方形鐵籠改為圓型鐵框,套穿筒狀漁網,再將兩框之間的漁網,收織成三個網口,這樣就有更多網口可誘集螃蟹,同時方便堆疊收納,輕巧容易收放,籠具成本大幅降低,每艘船可載的籠具組數也激增,秋天產期往往一天能捕到上千斤,「看到滿甲板都是螃蟹,心情真的很好!」收獲穩定,也讓他對於「棄鮪轉蟹」的決定有了信心,捕螃蟹一樣能養家活口!
更重要的是,因顧及海蟹鮮度,捕蟹船每出海三五天,就必須返港卸貨,這種模式讓他既能繼續捕漁,又能達到嬌妻的期待、兼顧家庭生活。就算是萬里蟹大出時期,「收完籠返港卸貨,洗個澡、補給完畢,就得馬上再出海,這樣大概整整要忙三個月;但剩下的時間,休息日子比出海多,我就騎機車載著老婆四處遊,這樣好像也不錯。」
在家鄉海域找到幸福歸宿的陳恆皇如是說。
撰文:劉蓓蓓 / 攝影:許家華